书香浸润的青春
书香浸润的青春
吉首市雅思实验学校 2313班 张芷岚 指导老师:梁水仙
读书,是灵魂在字里行间的栖居,是千年文明在方寸间的重逢。 ——题记
杨绛先生说:“读书的意义,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,用读书所得去生活。"这句话像一盏温暖的灯,照亮了我与书相伴的成长之路。每当翻开书本,纸页间淡淡的墨香便轻轻漫开,仿佛春天溪水浸润心田,让平凡的日子泛起诗意的涟漪。
小时候,我总爱趴在窗边的木桌上读书。阳光斜斜地洒在书页上,字句如同跳动的精灵:李清照笔下“人比黄花瘦”的淡淡哀愁,李白“举杯邀明月”的潇洒身影,苏轼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心境……这些诗词像一把钥匙,为我打开了千年文化的长卷。历史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年代数字,而是长安城头的月光,是赤壁江边的涛声,是大漠孤烟的落日,是孔子“登东山而小鲁”的豪迈,是苏轼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,是无数先辈用笔墨留下的心跳与温度。
读书时,我常觉得自己在与时光对话。记得读到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”的诗句时,恰逢老家院子里的菊花盛开。那一刻,书中的文字突然鲜活起来——原来诗里的南山与篱笆,就藏在每个人对自然的向往中;所谓的“诗意”,不过是留心观察一片落叶的纹路,静听一场夜雨的呢喃。读书让我学会了留心生活中的细节,春天读《诗经》,秋夜读《赤壁赋》,书中的意境与现实生活交融。
最难忘的是在图书馆偶遇《敦煌故事集》的那个下午。书页间夹着的飞天插图,让我仿佛听见大漠驼铃在耳畔回响。讲解员说,那些残缺的经卷曾被无数人守护,才让今天的我们得以触摸千年前的文明。这让我想起课本里司马迁忍辱写《史记》的故事一一原来我们读到的每个字,都是前人用血泪守护的火种。合上书时,夕阳正透过玻璃窗把书架染成金色,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,更是接过文明传承的接力棒。
如今,我的书包里总装着随笔本。读到动人的句子,就学着像古人批注典籍那样,在旁边画个小月亮或云朵。班里的读书角成了我们的“文化驿站”,同学们会交换笔记:有人在《西游记》空白处画唐僧师徒的Q版头像,有人把杜甫的诗改写成RAP歌词。这些稚嫩的尝试,不正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“笔墨对话”吗?
读书之美,在于它让生活处处皆成风景。雨天读书,檐角的水珠会化作李清照词中的“梧桐更兼细雨”;仰望星空时,银河里流淌的或许正是李白醉后描绘的“疑是银河落九天”。那些与书相伴的时光,如同在心灵种下花种一当我们用成长的雨露浇灌,终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花。愿我们永远保持这份翻开书本的期待,让书香伴随青春,一路生花。